English

扶贫干部陈来生

2000-07-2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绍雄 我有话说

常在河边走,就是不湿鞋。

江西宁都县老区建设扶贫办公室主任陈来生,前后经手扶贫资金1.6亿元以上,自己两袖清风,一分不沾。

有一次,一位领导批来条子,指定要上某个项目。陈来生认真考察了解,认为不符合条件和规定,他就如实报告这位领导说不行。有人说他“太老实,有点笨”。陈来生只是淡淡一笑,说:“我们对党就是要诚实”。又有一次,一个乡干部为了感谢县老建办帮他们上了一个项目,专程给陈来生家送来食油、香菇等土特产品,第二天他就打电话叫人取走奉还。不索要和收受受扶单位的农副产品,陈来生不仅自己做到,同时还要求县老建办其他同志也要做到。他的一位内侄女婿曾提着礼品来见他,想弄点资金搞个项目,陈来生硬是不同意,岳母和妻子说情也不行。这位亲戚气愤地说:“今后我饿死也不上你家!”他始终坚持自己立下的“不接受被扶单位的宴请,不收受被扶单位的红包,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,不为亲戚朋友开后门,不损公肥私,不向受扶单位索要土特产品”的“六不”原则。而凡是符合扶贫开发原则的项目,都能得到及时办理。许多乡、镇干部以及与陈来生打过交道的农民都说,找陈来生办事最难也最易,难就难在他不讲情面讲原则,易就易在他只讲原则不讲情面。找他办事不用请客送礼,行就是行,不行就是不行。

现年52岁的陈来生,是1981年从部队转业到宁都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。十九年来,他走遍了全县348个村委会和大多数村民小组,上千个扶贫项目点他无一遗漏地考察过,有的项目在偏僻的深山区,他不畏艰苦,走上几小时的山路去考察。他因公先后五次遇车祸,身体多处负伤,大儿子因公殉职,家庭连遭重大不幸,他仍坚持做到精神不垮,思想不松,忘我工作。

有一年夏天,宁都大旱,尤其是黄石乡大岭村、大洲塘村一带更为严重,刚插下去的晚稻秧苗由于缺水灌溉而枯萎。陈来生不顾烈日下的高温,来到这里调查,亲眼目睹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10来岁的孩童正在奋力抗旱,而仅300米外的贡江水却在低矮的河床中白白地流淌。其实这里的农民兄弟一直盼望着把江里的水引上来,可几代人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。陈来生把这里的情况向县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,建议在这里建一个电灌站。在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电灌站上马了。陈来生吃住在工地,与农民兄弟一起抬电杆、扛设备、挑沙石,终于使这个“旱死蛤蟆,饿死老鼠”的地方不再受旱,15个村民小组的5000多亩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。这是宁都县老建扶贫打的一个漂亮仗,从此拉开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序幕。

1989年,宁都县在全国老区贫困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扶贫支柱产业开发。这年春天,陈来生整整花了五天时间,踏遍了离县城20多公里的安福乡羊子岭村的十多个山头,盘算着利用这片只长“小老头树”的红壤丘陵,开发一个扶贫支柱产业基地,为安福乡办一个“绿色银行”。当年冬天,该乡千亩脐橙果园开工了,这是宁都县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扶贫支柱产业开发。赖村镇要在邮村开发千亩脐橙果园,陈来生又亲自到场。然而,他这次来邮村,却是十分艰苦的。因为在两个多月前,他为联系工作不慎摔倒,造成左股骨骨折,此时体内钢钉尚未取出,按医生要求是不能行走的。陈来生不顾县领导和同事、家人劝阻,硬是拄着拐棍上了山。一直坚持来回检查指导,腿痛得浑身冒汗,也不肯下山。十几天下来,瘦了几斤肉。

1994年,国家实施“八七”扶贫攻坚计划,陈来生再次提出宁都县的思路——宏观决策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培植支柱产业,以科技扶贫为龙头,带动社会化扶贫、企业安置扶贫和产业化扶贫,四轮驱动;在微观操作上做到真扶贫,扶真贫,将扶贫到户抓紧抓实。他的建议得到县委、县政府的充分肯定,并写入县委、县政府文件,作为全县扶贫工作部署。现在宁都县的贫困人口已由过去的25万减少到4万。宁都这块红土地上,建起了15万亩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基地,2万亩名优质茶叶基地,1.2万亩蚕桑基地,7万亩白莲,4万亩西瓜、2万亩烤烟基地。七大扶贫支柱产业正在改变宁都县的贫困面貌,改变贫困农户的生活。

陈来生于1986年和1992年两次被评为全省老区建设扶贫开发先进个人,先后三次被评为优秀党员。1998年还被评为全省“人民满意公务员”,最近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。

宁都县广大干部群众都称赞陈来生为“忠诚的扶贫干部”,陈来生憨厚地笑笑说:“我做得还很不够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